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220章 如果朱翊鈞沒記錯……

關燈
第220章 如果朱翊鈞沒記錯……

如果朱翊鈞沒記錯的話,今日之前,他們素未謀面,三娘子為何會向他打聽什麽人?

“什麽人,你說來聽聽。”

提起此人,原本豪放的女子忽的顯現出一絲遲疑:“薊鎮那邊,可否有一位蔡大人。”

“蔡大人?”朱翊鈞回憶了一下,戚繼光的副將中沒有人姓蔡,“哪個蔡大人?”

三娘子嘆一口氣:“是蔡可賢蔡大人,隆慶五年,他任山西按察司副使,巡察岢嵐兵備道,現在卻不知去了何處做官。”

“蔡可賢?”

這個名字,朱翊鈞隱約有些印象,但沒有見過。隆慶五年,他還是皇太子,此人應是常年在地方為官,所以她未曾見過。

朱翊鈞不動聲色的笑道:“看來,夫人與這位蔡大人交情匪淺,幾年過去了,竟還如此惦念他。”

三娘子面上露出幾分女兒家的嬌羞神態,說出來的話卻驚世駭俗:“那年,有幸得兵道蔡太師至我營中,一申盟誓,以結永好。”

“我傾心於他,但自那以後,卻再未得見。”

“咳~咳咳~~”

朱翊鈞方才烈酒入喉,有點難受,馮保給他倒了杯清水,他剛喝了一口,聽見這番話,驚得嗆咳不止。馮保也嚇壞了,在一旁給他拍背。

朱翊鈞擡起頭,看了一眼,另一側的把漢,心道:“姐姐,你那‘孫子’在對面坐著呢,說話悠著點。”

三娘子也饒有興味的看著他,大明的皇親國戚就是嬌貴,出門從軍,還帶著仆從。

“給俺答戴綠帽”這個話題,朱翊鈞不想往下聊了,於是說道:“這位蔡大人不在薊鎮。”

三娘子卻仍是不肯放棄,問道:“若李將軍回京,可否幫忙打聽一二。”

除了宣府、大同,蒙古人也到不了中原其他地方,朱翊鈞實在不明白,她就算打聽到了蔡可賢的下落,又能如何。

三娘子仿佛看穿了他的疑問,笑道:“我只是擔心他因我而遭受不公,若得知他一切安好,我也就放心了。”

朱翊鈞爽快的應下來:“行,回京之後,我一定幫夫人打聽蔡大人的下落。”

其實朱翊鈞已經猜到了,為什麽有方逢時、吳兌這樣的朝廷重臣在場,三娘子卻要來向他打聽蔡可賢的下落。

不是他們不知道,是不願意告訴她罷了。

翌日上午,陸繹送來一封京師的奏章,在撫順馬市誘殺朝廷命官,被李成梁征討,後又敗逃的王杲,在投奔察哈爾部的路上,被李成梁的副將活捉,張居正問他的處理意見。

朱翊鈞提筆,在奏章上禦批了兩個字:“處死。”

王杲和董狐貍等人不一樣,他的部落規模很小,兵敗之後,部下被李成梁盡數斬首,族人也被俘虜。孤家寡人一個,殺了他並不會有什麽後患。

董狐貍幾人,背後還有部落和族人,殺了他們,兄弟子侄為了報仇,必然會帶領整個朵顏衛的殘部和牧民投奔其他部落。

殺三個人,壯大一個部落,得不償失。

現在令朱翊鈞頭疼的正是如何擺平朵顏衛整個部落。

他吩咐道:“與成,宣方逢時、吳兌和郭琥三人覲見。”

三人就在督府,很快就來到朱翊鈞住的院子。朱翊鈞先問起了昨晚的事情:“三娘子和那個蔡可賢,怎麽回事?”

方逢時和吳兌互相看看,沒有回答朱翊鈞的問題,而後,方逢時往前一步,反問道:“這件事情,有兩個說法,陛下想聽哪一種?”

朱翊鈞從來不做選擇:“都講來聽聽。”

方逢時說道:“隆慶五年,朝廷與土默特部,就通貢、互市展開和議,岢嵐兵備道蔡可賢在陽和衛同時任宣大總督王崇古,在城頭上犒勞士卒。”

“蔡可賢少年登第,豐姿白皙如神仙。三娘子在長城外,遠遠地看上一眼,便為之傾心,便在城下向王尚書提出請求:‘請蔡大人親自赴我方營帳,締結互市友好盟約’。”

“蔡可賢赴約,剛敬完馬奶酒,就被數十名精騎兵擄掠走了,直奔塞外。”

八卦聽到這裏,朱翊鈞面上雖然只是皺了皺眉頭,心中卻大為震驚。蒙古女人,還是王的女人,在雙方議和之際,看上了對方的屬臣,並公然擄走。

更重要的是,這件事過去四年了,他竟然從未聽說過。

“你繼續說。”

方逢時又道:“王尚書大驚,想要派兵去追,卻已然不及,雙方正在和談,又不好冒然征剿。”

“那……後來呢?”

“幾日後,蒙古騎兵又將蔡可賢送了回來,傳言三娘子將他留宿帳中,同眠數夜。自此邊塵不驚,西陲寢烽。”

朱翊鈞聽著聽著就覺得,這事情有些離譜了:“什麽叫傳言?三娘子就在宣府,要不請來問一問,她究竟有沒有和蔡可賢同眠數夜?”

方逢時又道:“陛下莫急,臣還未講完。”

“你接著講。”

“正因為此傳言,蔡可賢被眾多科道官彈劾,說他亂俗傷風,有辱大明。不久,蔡可賢就遭到了罷免。”

朱翊鈞大致梳理了一下,這件事發生在隆慶五年,也就是高拱掌權內閣的時期,以高閣老的個性,聽到這樣的事,確實能做出讓人罷官回家的事,並且還不用上奏皇帝,他自己就能做主。

這個故事聽起來確實很像朱翊鈞近來常看的民間話本,貌美官吏與異族小娘子的艷情八卦,既勁爆又狗血,看點十足,很符合看官們的獵奇心。

就算蔡可賢和三娘子之間“同眠數夜”,那他才是被強擄而去的受害者,受害者卻反倒要被言官彈劾,罷免而歸,好沒有道理。

他委曲求全,倒也算是為國獻身,何來有辱大明一說?

“另一個說法也講來聽聽。”

方逢時再一次娓娓道來:“以往,朝廷與土默特部每次和談,總是故意要求邊鎮文臣親自赴約談判,許多官員恐怕丟了性命,不肯前往,寧可花重金賄賂蒙古士兵,免於涉險。”

朱翊鈞一邊聽,一邊想,這應該說的是嘉靖年間,嚴嵩掌權時期,很符合當時的官場風氣。怪不得這邊陲重鎮如同三更天的長安街,讓蒙古人來去自如。

“隆慶五年這次議和也是如此,蒙古人三分兩次要求使臣親自前去帳中和談,文官們互相推脫,都不願意前往。只有蔡可賢大義凜然地站出來,表示不能叫蒙古人看輕我大明!”

“遂帶上隨從,親自出長城,到蒙古營帳,與三娘子敘賓主之禮。”

“三娘子見蔡可賢赴約,喜不自勝。又被他的威嚴和膽識所折服,和談頗為順利,蒙古人未有別的索求。”

“蔡可賢為此作《塞下曲》十首刻於馬市石上作為紀念。”

“王總督因此大加讚賞,稱蔡可賢的膽略可與唐代郭令公單騎退回紇兵相比!”

與唐朝名將郭子儀相提並論,這個評價屬實是相當的高,可見,這個蔡可賢絕不僅僅只是長得好看,應該確有幾分軍事才能。

後面的故事與前一個版本相同,有心之人嫉妒,言官彈劾,蔡可賢罷官而去。

朱翊鈞問方逢時:“你是當時的巡撫,應該見過這個蔡可賢,你對此人有何評價?”

方逢時思忖片刻才道:“蔡可賢為人精敏闊達,勇於任事,而內行甚謹。”

“內行甚謹。”朱翊鈞重覆了一遍這幾個字,隨後站起身,“去看看他寫的《塞下曲》。”

這倒是不用專程去看一趟,吳兌寫下來給他看便是了。

《塞下曲》一共十首,寫的的確是但年隆慶和議的事,不過,吸引朱翊鈞註意的偏偏是其中一首吟詠三娘子:“寵冠穹廬第一流,自矜嬌小不知愁。誰禁黑水陰山外,別有胡姬嘆白頭。”

三娘子親口對朱翊鈞承認了,他傾心於蔡可賢,從方逢時的敘述中,不難聽出,此人也的確有膽略,也有軍事才能,是邊關文臣的絕佳人選。

至於他究竟和三娘子有沒有“同眠樹夜”,朱翊鈞沒問,也不是特別關心。

他更好奇的是,這個蔡可賢究竟長得有多好看,能把一個已婚已育的異族女子迷得神魂顛倒,時隔四年仍對他念念不忘。

朱翊鈞看完十《塞下曲》,才聽吳兌說道:“三娘子每次來到宣府,總要打聽他的消息,因擔心破壞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友好關系,便沒有提蔡可賢被罷免一事。只說,他被調往別處。”

朱翊鈞笑了笑:“你們不愧為義父義女,吳巡撫倒是了解她。”

這番話聽起來有點戲謔,吳兌趕緊躬身一拜,解釋道:“俺答一心供奉佛法,部落中事無巨細,全憑三娘子主持。但這對於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子而言,並非易事。”

“以俺答長子辛愛和義子脫脫為首的勢力,與她素有隔閡,對封貢之事多有不滿,幾次欲挑起事端,迫於俺答對三娘子的信任,不敢有所行動。”

“她帳下聚精兵數萬。這些人戴鐵浮圖馬具,然長刀大鏇,望之若冰雪。”

“三娘子促使俺答封貢,堅持封貢、互市,造福邊關百姓。”

“為了維護邊關得之不易的安寧,臣等亦不敢懈怠,加強邊防的同時,努力維系與土默特部的關系。”

朱翊鈞耐心的聽完,點點頭:“朕看得出,這位蒙古三娘子,不但是女中豪傑,更有情有義。”

“咱們與她、把漢已經培養起了相當身後的恩情與信任,所以,朕有一個想法,也是此次來宣府的重要目的。”

見過了把漢那吉,結實了三娘子,朱翊鈞決定將他的計劃說出來,與方逢時等人商議,看看是否有可行性。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